市区里避暑胜地: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
——今天的编辑土豆儿
最近想在市区找个人少、安静又凉快的地方太难了,一放暑假真是哪儿哪儿都是人,在没法出远门避暑的情况下,随手翻开了桌上 @赫赫 留下的那本《长物志》来了一些灵感。
古人没有空调,怎么消夏?把书房重新收拾收拾,再欣赏一下水石盆玩,看看水里的水生植物、小鱼,或者悬挂一些自然主题的书画,雪景、山水等,尽量把家里的营造出清凉的氛围和意境。
今天就借古人的灵感,分享一个我的秘密基地,清凉人少,走进去就像进入了一本超大的《世界自然图鉴大赏》,给人以自然的观照。
那就是四川大学博物馆的《自然的肖像》展,川大博物馆相比川博和成博人少,再加上这个展在负一楼更加清幽。
从一楼下来,走廊上,窗外草地透过玻璃投影在地板上,地板如湖水一般的波光荡漾,光影变幻波光带着绿意涌来,瞬间给人一种无尽的凉爽。
哪怕不看展,在这儿坐一会儿都十分惬意。
虽然不懂博物绘画,但一看到花鸟鱼虫总是跟人自然的熟悉亲切。
从远古时期埃及的岩壁涂鸦到现代的科学绘图,从手工木刻到印刷版画,短短2-3小时不停的内心惊叹:这些艺术家的观察怎么可以这么细致!这种沉浸在一朵花、一颗果实、一根麦子的工作也太有意思了!
游览其中,激发了很多让人好奇的,比如这幅画几乎每个路过的人对画上这个不知该称作精灵还是怪兽的人都想多看两眼,它是谁呢?怎么一副贼里贼气的表情?
走到一盒昆虫标本前,仔细对应,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名字:黄脸油葫芦,看样子“4”就是一只小蟋蟀,到底是谁给它取的名字?
日常爬山或散步看植物都是俯视,它们低矮娇小,看展时你是平视或者仰视,记得有一个艺术家他的绘画风格就是让植物“悬浮”空中,这些用细腻笔触勾勒出的叶脉,让你感受到了一种舒展和婀娜。
在中国传统手绘的博物绘画里,能看到花鸟鱼虫真的是栩栩如生,毛毛虫上的茸毛、蝴蝶身上的斑纹都非常细致,似乎画中真的有清风、有蝉鸣。
而且咱们老祖宗的博物绘画真的很有实用性,在这里看到一本《救荒本草》,是明代周王朱橚于永乐四年(1406年)编撰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救荒类的植物学著作。
这本书创作的初衷是帮助灾民辨识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很重视植物的食用方法和图像呈现。
“采根,揩去皴及毛,用水淘净蒸熟食或晒干炒熟食或蒸食皆可。” 虽然现在早就不愁饥荒,但看到竟然也想尝尝。
另一侧通草博物画还以为是标本,非常有毛绒感,通草博物画是清代时的一种工艺,工匠们把通草茎髓片成纸片状用于水彩绘画,流行于19世纪广州口岸贸易时期,很受欧洲人的喜欢,通过十三行商馆外销至欧洲市场。
展览中还有两个小细节很喜欢,投影的花可以给你做个临时花裙子,消防栓也用心的做了跟主题相关的小设计。
最后来说说这次展览认识了两个很喜欢的艺术家,一位是英国的沃尔特•克兰,他画的《花神之宴:百花化妆舞会》出版于1889年,将英国常见野花拟人化,把神话、女性、孩童和植物等众多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相当灵动如看童话书一般。
另一位叫官栋訢,他简单的介绍里是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汕头大学讲师。细细看他的画《燕园清秋梦》感知到他一定是个超级有趣的人。
画里他会配两段小文:
一位鸳鸯姑娘在湖光塔影下午睡,清风徐徐吹过,湖面波光粼粼,岸边柳枝摇曳,不由想起《牡丹序》中的“游国惊梦”——她是否也梦到与爱侣登上翻尾石血,共度金秋良辰。
中华憋(小姐的宠物)一直觊觎主人的话本小说,此时五好偷看两眼。
留声机里放的树蟋歌声,时下正风扉燕园,蟬联北大排行松冠军曲。
翻看资料时发现,在欧洲很多贵族设有“珍奇屋”或博物收藏室,里面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动植物标本、贝壳、矿石、昆虫标本以及描绘它们的图画。避暑的时候观赏研究这些收藏是重要的智力消遣。
在日本,京都的贵族消夏方式,就是在宅邸“町屋”或寺庙的“苔庭”中静坐,观察庭院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
我们老祖宗也是,专注地观察一幅精细的花鸟草虫画,或者亲自在庭院、山野、池塘边观察研究真实的花鸟鱼虫,这些都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耐心。
沉浸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心静”,是种精神上的清凉感。
对了《自然的肖像——中外博物绘画艺术展》将于7月29日正式撤展,以上手机拍摄,拍不出它的千分之一的美,所以还剩几天可以抓紧去感受一番。
今日编辑 | 土豆儿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看完展览出来可以在九眼桥旁看水赏云
很是舒服
安联配资-安联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杠杆-配资公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